第二卷 西北狼烟 第82章 唐时故道(1/3)

九月,河东最美的时节。秋高气爽,远山如黛。一条新修的道路,沿着银城河蜿蜒向北。此乃通向麟州的唐时故道,不过此时,道路拓宽,坑洼填平,已经看不出荒废破碎的痕迹。

路上人马宣沸,一辆辆大车载满粮食,在军兵护卫下缓慢行进。此等状况已经持续了五天,日夜不息向着麟州转运粮草军械。

路口,一队军兵散开警戒,护卫着文彦博的车驾。此时的文彦博,站在一块儿巨石上,从高处眺望着运粮的车队,颇有几分自得。

自他就任河东路转运使,其实只干了一件事,修路。

河东转运使司,担负着向麟州转运粮草的任务。但是曾经的粮道曲折遥远,年久失修,异常难行。道路上险情不断,要么是洪水冲毁了道路,要么是道路被山崖上落石堵塞。一趟下来,少则半个月,多则月余,运送的粮食,还不够民夫吃的。

文彦博却知道,山中有一条唐时故道可通麟州。只要修复故道,路途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只是大宋朝的官员,历来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无人理会,任由民夫艰难跋涉、长途运粮。

文彦博却不是这么想。大宋经历了与西夏两场战争,让文彦博看到了唐时故道的重要性。文彦博分析了大宋和西夏的局势,大胆做出了一个战略判断。

他认为短期内,西夏将再度侵宋,而且攻击麟州的可能性很大。西夏不事生产,资源匮乏,国内民不聊生。若想平复国内,必然会进攻劫掠大宋,以转移国内矛盾。

攻破麟州,挥军直下河东。文彦博认为,李元昊抵御不了这样的诱惑,毕竟之前两战两胜,打的大宋军兵毫无还手之力。

那么,文某博取军功的时刻到了。

文彦博的战略眼光,让他的一众幕僚,从不解到佩服。现在,西夏将要攻宋,已不是秘密。战事临近,厉兵秣马,他们对文彦博已是崇拜到了天际。

早在半年前,文彦博就征发民夫,修复唐时故道。如今道路通畅,转运路途减少,转运时间加快。麟州城内,粮草军械充足。只要西夏来攻,只要麟州城不破,这转运之功,稳操手中。

正沉思着,远处奔来一匹快马。隆隆蹄声惊醒了文彦博,转目看去,快马已到近前,一名军士甩镫离鞍,向着他跑了过来。单膝跪倒,大声说道,“禀运使,张先生回来了,正在府中等候运使。”

“哦,明远回来了?”文彦博大喜,振臂一挥,“回府。”

张匡,字明远,乃是文彦博的首席幕僚,甚是倚重。此次,张匡带着巨额厚礼进京,自是要运作文彦博回京之事。现在人已返回,想必是京中有了眉目,怎能不让文彦博兴奋。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至理名言。久历朝堂的文彦博,自不会单纯的以为,搏得军功就能回京。所以他早早的,就做了两手的准备。派遣得力的幕僚,带着厚礼回京打点,疏通关节。

更有一件隐秘事,不可对众人言。

回到府中,张匡早在堂前迎候。张匡年近四十,相貌清癯,宽袍大袖,很有儒雅风度。见到文彦博走进院里,立时躬身行礼。

“学生见过相公。”张匡恭谨的说道。

“明远,何必如此多礼。快快入内,与我说说京中之事。”

文彦博哈哈大笑,甚是豪迈。张匡这一点很让文彦博欣赏,无论何时,进退皆有分寸。不卑不亢,谨守本分。纵是身为幕僚,依然保持着士子的风骨。

两人分宾主坐下,张匡左右看了一眼。文彦博立时明白,一挥手让左右侍候的都退出去,定睛等着张匡说话。

“学生将礼物送进了禁中,贵人已收下了。”张匡知道文彦博最心急何事,毫不耽搁,当即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