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父子合谋(3/4)
朱棣对蒙古人很了解,但对于西域和漠西汉唐故道却并不清楚,这并不奇怪。
明初国外情报工作本就困难,毕竟周围一圈不是蒙古人就是西番人,而蒙番几乎一体,难以渗透。
汉人想要了解这些地方,一是翻阅古籍,二就是派遣官员。
不过官员前往漠西,往往都会被瓦剌骑兵监督,因此走着走着自己便记不清楚路线了,再加上翻译的问题,致使北征问题十分困难。
朱棣觉得大军可以走哈密北上杭爱山和金山(阿尔泰山),无非是觉得汉唐和蒙元可以,明军也可以。
“漠西的汉唐故道早已废弃,为数不多留有的道路,也多被瓦剌所占据。”
“若是我军真要走漠西,且不提补给如何解决,单说瓦剌若是污染水源,那我军数万人恐怕未战便败。”
朱高煦很庆幸自己懂得地理和气候情况,也能根据后世情况进一步分析这个时代的地理气候情况。
在朱高煦看来,明军这种需要大队民夫维护的军队,只有走漠北欧亚大草原这一条路,别无选择。
“稍许我让亦失哈送一份沙盘给您,您便知道为何不能指望哈密了。”
早早就猜到朱棣想法的朱高煦,自然早早就准备了一份沙盘来让朱棣更直观感受北方情况。
“不用等稍许了,老三你在这里招呼,俺和老二去看看那沙盘。”
朱棣起身吩咐坐在旁边全程看戏的朱高燧,不等他反应就向华盖殿走去。
“去把沙盘抬过来。”
朱高煦见状吩咐亦失哈,而后起身跟上了朱棣的脚步。
二人走进华盖殿入座后,不久便见到了亦失哈带着六名兵卒抬着沉重的沙盘走进了华盖殿内。
沙盘长一丈,宽六尺,南端从西安、洛阳、济南一线为结束,北端以小海(贝加尔湖)、奴儿干城、剑河上游(叶尼塞河)为结束。
向西则是讹答剌为结束,向东则是以奴儿干为结束。
在这样的一份沙盘上,蒙古的高原地形、水流情况,以及西域和东北、关内的地形、水文情况都一目了然,甚至根据地形铺设了细沙和草皮、细石子、木雕山脉来代表沙漠、草原、戈壁和山川。
朱高煦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这两日审问鞑靼部官员所获的情报,将代表蒙古诸部的旗帜给插上,又在西域插上了别失八里的旗帜。
“这一面旗帜代表一个部落或一个城池,上面都有备注。”
朱高煦做完这一切,开始向朱棣展示道:“以您的本事,不用我说,也能从这上面看出东西吧。”
他说完这话,便回到了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朱棣则是背着双手,在王彦、亦失哈等人举着烛火的情况下观看这个沙盘。
这个沙盘比例比之前朱高煦所制作的《天下四夷宾服总图》沙盘还要细致,所以许多小河流也呈现其中。
正因如此,朱棣在看到它的第一眼便否决了从哈密和甘肃出兵的想法。
蒙古高原之所以被称为漠北和漠南,主要问题就在于在漠北和漠南之间横亘着一块巨大的戈壁沙漠。
蒙古大戈壁是世界上最北面的沙漠,也是亚洲面积第二大沙漠,世界第五大沙漠。
从戈壁东界的开平卫算起,到向西域东部哈密地区,其直线长度能达到三千里。
如果算上哈密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那东西直线长度能达到四千六百余里。
哪怕在后世,想要从哈密前往乌里雅苏台都不容易,更别说这个时代了。
朱高煦为了避开大戈壁,特意开发的漠东三卫,为的就是借助嫩江水运,节省大批粮草开支。
如果没有嫩江,这次的北伐不可能耗费那么小,也不可能运送那么多火炮和火药、支撑那么多军队抵达呼伦贝尔大草原。
“恼温江、饮马河、色楞格河、甘微河(扎布汗河)……”
朱棣呢喃着这些被标注出来的河流,最后抬头看向朱高煦,眯了眯眼睛:“你倒是下的一手好棋。”
朱高煦所标注的这些河流,距离基本不超过五百里,而这些河流也是蒙古人能在漠北生活下去的原因。
它们带来了水源和生命,带来了充沛的草场,因此给了蒙古人可以常居漠北的可能。
沿着这些河流,如果大明在漠东三卫有足够的人口,那甚至能拉起一支三十万民夫的队伍,补给着五万骑兵横击漠北。
只是可惜,大明在漠东拉不出那么多人,也无法在短时间迁徙那么多人,更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看着这沙盘,朱棣叹了一口气:“老二,伱说俺们父子能把这漠北拿下吗?”
“拿下也没办法长治下去。”朱高煦摇摇头,他并不认为以大明当下的生产力,能将漠北的矿产开采出来并运送到南方,同时还能获得巨大的利润。
没有利润,那漠北就是“赔钱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