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父子雄才(1/2)

“税务司纠察所得皆在奏疏之中,所获耕地尽数发放给予无田地百姓,收回积欠赋税七十六万余石,额外查抄所获三十七万七千余石,金银字画古董等物折色约六十三万贯。”

十月武英殿内,当朱棣听着户部尚书郁新的汇报,他也颔首表示满意,但还是询问道:

“税务司,眼下都派往江北了吗?”

“回陛下,都已经被殿下派往江北了。”

经朱棣、姚广孝等人提醒后,朱高煦也意识到自己有些骄傲自满。

因此,他将税务司的重点主要放在了直隶的江北地区,摆出了和江东六府缓和的姿态。

然而因为下西洋的事情,他始终与文官们尿不到一个壶里。

原本历史上上位就和江南群臣激进对立的朱棣,现在反而成为了保守派。

见郁新说朱高煦退让一步,朱棣也满意点头:“除此之外,还有甚改变?”

“山东三府的移民速度放缓,梳理黄河、运河的事情也被调整工期为十年。”

郁新的回答,算是朱高煦交出的一份答卷。

除了营造北京、下西洋这两件事情他没有耽搁外,其它事情无一例外都被放缓了步调。

“步子倒是放缓了,不过他虽然放慢了步调,但庙堂上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大了。”

朱棣瞥了一眼郁新,郁新闻言也作揖道:“为了些蝇头苟利,他们声音大倒也正常。”

郁新很明白,下西洋和营造北京这两件事情,实际上不止是太子想做,就连这位皇帝也想做。

正因如此,皇帝才一直没有干涉太子的举动,反而一直在缓和他和群臣的关系。

说的不好听些,太子现在倒是有点像帮皇帝背黑锅的。

明明这些事情皇帝也想做,但他装着不是很想做,两父子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庙堂上的群臣就像猴子,被这两父子耍着玩。

“两京十四省的赋税收取如何了,都造册了吗?”

朱棣询问起了关于财政的情况,郁新闻言则是作揖:“还有三五日才能清点出来。”

“不过这次清点中,山东及南直隶等地人口增加不少,耕地也是同样。”

郁新回答的这些地方,正是朱高煦大力出手的地方。

自洪武二十四年后,大明的《黄册》和《鱼鳞图册》就是一笔烂账。

各省基本都是抄旧,唯有这次的山东、辽东、南直隶三省的耕地、人口变化较大。

“增加多少?”朱棣眯了眯眼睛询问,郁新见状也不假思索开口回应。

“洪武二十四年,山东五百二十五万五千余口,如今已经移民三十六万有余,可此次清查过后,却依旧有五百二十四万六千余口,只少了不到九千口。”

“此外,耕地数量也增加了约四百二十万亩,现有五千七百二十六万七千余亩。”

“与山东类似的,还有辽东和南直隶,具体增加多少,大约三日后能送抵陛下龙案。”

“若是要说大致,则是山东有民五百二十四万六千,耕地五千七百余万亩。”

“辽东有民一百四十七万三千,耕地四百九十七万九千余亩。”

“南直隶有民一千一百四十七万八千余口,耕地八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亩。”

郁新说罢,朱棣便心里有了个大概,毕竟他是看过洪武二十四年《黄册》与《鱼鳞图册》的。

人口上,纸面山东没有增加,辽东增加了四十多万人口,南直隶增加了七十余万人口。

耕地上,山东增加四百二十万亩,辽东增加二百四十余万亩,直隶增加近二百万亩。

从洪武二十四年算起到现在,不过十年时间,人口和耕地增长都不小,而且因为朱高煦停下稽查江东六府,兴许江东六府隐瞒人口和耕地还会更多。

“按照这个情况,其它各省实际的口数和田亩数应该有多少?”

朱棣下意识摸着自己的大胡子,郁新听后摇摇头:“具体的难以推算,不过国朝实际的口数,应该不低于六千四百万,田亩数应该已经超过四亿两千万了。”

郁新给出的数目,是根据山东增长而推算的全国增长,这是他从东宫学来的手段。

不过如果真的实际估算,他自认为大明口数应该不低于七千万,田亩数可能已经达到了五亿亩。

只是这个数目他不可能说出来,万一朱棣让他去清丈,但他清丈不出来,那就事情糟糕了。

清丈田亩这种事情,可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到的。

“俺知道了,你还有什么事情要与俺说吗?”

朱棣没有郁新想的那么激进,或者说在朱高煦的衬托下,他并没有那么激进。

因此在询问了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过后,朱棣便没了其它问题。

“臣无余事叨扰陛下,臣告退……”

郁新见状,也当即唱礼退出武英殿。

在他走后,朱棣看向了站在角落的一个四旬武官:“纪纲,东宫那边近来有什么事情?”

纪纲,这是朱棣登基之后任命的锦衣卫指挥使,掌握着锦衣卫这个庞大的机构。

朱棣虽然信赖朱高煦,但对于朱高煦的监视却没有放下。

“东宫近来任命左都督傅让、都督佥事林粟、张纯等人率数百人进入神机营学习,此外好像辽东的军械局也有动静,不过臣下无能,探查不到具体消息。”

纪纲惭愧回应,朱棣听后却满意颔首,反而安抚道:“知道大概就行了,具体的俺会询问老二的。”

说罢,他看向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彦:“你派人去告诉郑和,让他传老二来武英殿和俺议事。”

“奴婢领谕……”王彦应下,随后派人前往东宫通知郑和。

不多时,郑和得了消息,便请朱高煦前往武英殿。

半个月过去,朱高煦沉稳了不少,这让见到他的朱棣有几分诧异,更有几分高兴。

“臣见过陛下,陛下躬安……”

“好好好,沉稳不少。”

瞧着沉稳的朱高煦,朱棣高兴开口道:“俺刚才从旁人那得了消息,说你让傅让他们去神机营学习,还准备抽调军械局的东西。”

“正要与父亲说这件事。”朱高煦听闻朱棣所说倒不觉得奇怪,毕竟他把郑和主动要到自己身边,就是为了让朱棣掌握自己的大体动向,以此安心。

因此,在朱棣开口询问后,他便将事情交代了出来:

“父亲应该知道安南挑拨我朝西南土司与朝廷关系,而安南本就是我汉人地方,如今那权臣篡位,还意图挑拨土司与朝廷关系,正好有了借口可以平定他们。”

“因此,我这才让傅让、林粟、张纯三人进入神机营学习,调拨火器给他们,准备让他们返回广西后练兵,等待朝廷旨意进驻安南。”

朱高煦一开口,朱棣便眼前一亮。

他能掌握的消息,朱棣自然也能掌握,而且朱棣也早就对安南不爽了,因此听到朱高煦的话后,他不仅没有阻止,反而支持起来。

“伱能看到安南的事情,俺心甚慰,至于遣派傅让三人领兵,这未免有些一家独大了。”

朱棣的口气,好像准备安插什么人,不过朱高煦也有准备。

“父亲说的,儿臣都明白,所以儿臣才会来此,希望父亲派几个人共同练兵出兵。”

“你准备派多少兵马去平定安南?”朱棣询问朱高煦,准备根据兵马数量来派遣燕府将领。

“傅让认为五万战兵,十万民夫足矣。”朱高煦说罢,又补充道:

“不过儿臣以为,派驻七万兵马,十五万民夫更能方便在打下安南后治理。”

“儿臣想委任西平侯为平南大将军,傅让、杨文为左右将军,再派孟瑛、林粟、张辅、张纯等人随从。”

朱高煦从燕府之中挑选了张辅和孟瑛两个新生代武将,因为这两个人在安南也干得不错,如果后续驻扎安南,他们留下也能更好治理安南,起到平衡傅让他们的作用。

“沐春不错,由他节制三军,俺倒是也十分放心。”

“你能选张辅和孟瑛,俺倒是觉得眼光不错,就按照你说的这么办吧。”

朱棣很满意朱高煦的安排,毕竟孟瑛和张辅背后是孟善和张玉两个燕府老臣,派他们两人去参与平定安南的战事,燕府诸将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只是说完了安南,朱棣却提起了新的话题:“你对三宣六慰有什么看法?”

“三宣六慰?”朱高煦倒是没想到朱棣居然会提起三宣六慰,不过他还是沉吟思绪片刻,随后给出回应。

“三宣六慰之地有高原、江河、平原,各宣慰司实力不同,能力也不同。”

“自刀干孟被平,麓川势力锐减,各宣慰司各自为政,倒是一个拆分他们的好时机。”

麓川王朝,尽管它在后世的历史书中篇幅不大,但实际上他们的力量却不容忽视。

其国土疆域东起老挝,南至清迈,西到印度玛纳斯河,北至云南大理。

他们建立起了一个自己的朝贡体系,而他们所采取的体制,实际与的秦汉时期的军功制度极为相似。

在体制规定中,麓川国内领土法定所有权归属为国王,每四个男人为一个小组,每人每年必须在军队中服役三个月,一年四个人正好轮换完。

正常情况下,他们要从十六岁轮换到五十岁才能解除兵役。

其中,每五个四人组,设置—名录少官进行管理。

每五个录少官,设置—名录百官进行管理。

每十个录百管,设置一名录令官管理。

各级军事组织官员均直接隶属于国王,可以获得国有土地分配,分配土地及赏赐土地又实行军功爵系统。

上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的军功制度政权叫高句丽,让隋唐五代君主崩碎了牙齿。

原本经过朱元璋两次干碎麓川崛起势头,加上朱棣析分麓川,这个麓川王朝已经分裂得无法重聚。

可架不住朱高炽和朱瞻基这对父子对西南政策忽视,直接导致麓川重聚,给朱祁镇埋了一个大雷。

当然,如果不是朱祁镇菜而不自知,同时对麓川、福建叛乱和瓦剌动手,他也不至于被俘虏去漠北当留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