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三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1/4)
“辽饷废了也好,眼下确实不用收了。”
“建虏已经退走北山和海西,再收辽饷反倒是刻薄百姓了。”
“废了也好,齐王倒是上疏了一个好事……”
九月十五,伴随着朱由检的奏疏被内阁看到、随后被人宣传,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善于敛财”的齐王殿下,主动上疏请皇帝废除辽饷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一旦开始发酵,朝堂上即便看不惯朱由检的齐楚浙宣昆、东林等党派,也不得不说他干了一件惠利百姓的事情。
至于阉党和齐王党……
“齐王殿下乃千万古才出的圣人也!若不是殿下盘算家底,厘清卫所,恐怕朝堂还要欠饷多年。”
“千万古倒是有些夸张了,但说是千年不出倒也不为过……”
“要我说、复辽一战还是靠殿下运筹帷幄,一步步的把老奴拉进了包围圈里,最后一举斩首三万余级,远迈前宋。”
“前宋谁有资格能和我大明齐王殿下相比?我大明齐王殿下殿下十一岁统兵,便敢直面伯晕歹三万铁骑,指挥满桂奇袭九百里,一举覆灭巴约部,十四岁便开始复辽之战,即便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个年纪也远远不如殿下!”
皇极殿内,诸多阉党官员和齐王党官员纷纷开始鼓吹朱由检,其中吹嘘的程度,几乎要把朱由检和圣人并肩了。
他们说出这些话的同时,其他党派的文臣也不耐烦的看了他们一眼。
当然、其中他们最在意的,还是齐王党魁首、礼部尚书顾秉谦,以及阉党魁首的崔呈秀。
顾秉谦这厮,本来是苏州一带的昆党官员,结果前些日子听闻自己要被替换下位置,当即便抛弃了昆党,准备转头其他党派。
这种时候,朱由检复辽之战大获全胜,相比较下阉党不过是个小喽啰,因此他便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去投靠魏忠贤,而是直接找到了曹化淳。
曹化淳询问了朱由检的意见后,便向朱由校提出了顾秉谦人不错的意思,而朱由校一听是自家弟弟举荐的人,当即便不再选择新的礼部尚书。
这么一来、顾秉谦的地位就稳固了,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
每日文华殿议事结束,他总会前往东宫,询问有没有朱由检的指示,如果有,他便马不停蹄的操办。
这不、如这次朱由检提议取消辽饷之举,顾秉谦也带着上百京官开始为百姓打抱不平了起来。
至于阉党、魏忠贤一看皇帝没有反驳齐王的奏疏,当即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因此也跟着击鼓摇旗了起来。
这么一来、不管怎么看,还在迟疑的齐楚浙宣昆和东林党官员,反而更像他们口中误国误民的阉党了。
不止是他们这么觉得,甚至连京城的百姓都这么觉得。
当朱由检的奏疏上表没有三天,齐王殿下上疏裁撤辽饷的事情,就在御马监皇店的推波助澜下,开始以京城向四周扩散。
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曹化淳的手段有几分后世公知的味道了。
他将各处皇店门口和店内的宣传木牌都贴上了建议裁撤辽饷的官员名单,朱由检之下便是顾秉谦等一众齐王党官员。
这么一来、每日要买柴米油盐的百姓所能看到的,便只有这些人名,变相记住了他们。
如果只记住了这些人,或者只出现了这些人的名字,那是不是就代表其他人都是持反对意见的?百姓心中也会突然生出这种疑惑。
最尴尬的是,皇店还每日跟进取消辽饷的进度,这让北方五省的百姓看的牙痒痒。
因为木牌上贴着的白纸,写的不是哪个大臣说裁撤辽饷不好,就是建议只取消一半的鬼话。
这些话被皇店堂而皇之张贴了出来,搞到最后,坏人全让其他人做了,朱由检倒是成了一朵白莲花。
这件事情,让群臣恨的牙痒痒,但他们也无可奈何,只等着在十日常朝的这天,对皇帝上疏,裁撤辽饷。
不过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了,在他们都准备向皇帝妥协,最后换一个裁撤辽饷推手的美名时,魏忠贤走出来了……
当着群臣的面,魏忠贤堂而皇之的走到了他平日站着的高台下,随后得意洋洋的说道:
“万岁有旨,辍朝一日,再调礼部尚书顾秉谦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李宗延为礼部尚书,着户部尚书顾秉谦着手取消辽饷中田赋、关税事宜。”
“……”魏忠贤的一席话,瞬间让朱国祚等人脸色难看了。
他们之前就想过,为什么皇帝裁撤辽饷的事情还要搞得人尽皆知,结果现在看来、这完全就是让他们背锅。
当初文华殿内,朱国祚等人议事的想法是,把杂项、盐课、关税给取消,然后只征收田赋五厘,等同于田赋降低了四厘。
如果这么操作的话,他们背后的商贾和盐商、士绅都得了利,与还有辽饷征收的百姓对比,也就能表现出一种差距感和优越感了。
但事与愿违,现在皇帝的意思明显是把他们当枪使了。
用御马监皇店含糊其辞的说他们只建议减一半的辽饷,然后突然再抛出田赋、关税全减,杂项、盐课保留。
这么一来、不就成了他们提议田赋和关税全减,然后盐课和杂项保留了下来么?
前者是针对大明千万户百姓征收的税种,后者则是针对盐商和商贾等“小群体”征收的税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