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兵(3/3)
朱由检见状,也拉开了图纸,将海图展现给了黄龙看,并说道:
“这是大琉球和澎湖的地图,我要你做的便是在我所标记的这七个地方,建立五个海港城池,两个补给城池。”
黄龙接过图纸,而朱由检也腾出手指了指他需要开拓的几个地方。
这几个地方分别是后世的澎湖海战高雄、基隆、台中、花莲,分别代表了大琉球的东南西北四个港口,以及海岛港口。
至于两个补给城池,也是朱由检随便选的地方。
在指出这些需要开垦的地方后,朱由检也开口道:
“这次你带领二十六艘四千料以上的商船南下平叛,后方还会跟着上百皇店的船只为你们运送补给。”
“我已经向皇兄提议,将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养济院的懒汉迁移,人数在二十七万余人。”
“在你击退红毛夷的时候,上百皇店的船只会运送耕牛三千,挽马四千,以及家禽数十万南下。”
“同时、先前去湖广、四川采买粮食的商船也会运送足够的粮食前往大琉球。”
“我已经为你准备了两万石军粮南下,到松江府的时候,还有有十艘三千料的粮船,运送七万石军粮随军南下。”
“击退红毛夷后,其余商船会运粮前往大琉球北部的海港。”
“所以你届时若是要迁移百姓,首要先迁移往北部的海港。”
朱由检说完了,并死死的盯着黄龙的表情,而黄龙也点了点头:
“殿下放心、末将全都记住了,不过末将还有一些疑问。”
“嗯,你且说说看。”朱由检回应,黄龙也指出疑问道:
“若是按殿下图纸上的地形,那守住大琉球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南部的海港和澎湖这两地。”
“如果要守住这两地,那么必须驻军、并且建造炮台才行,但是……”
黄龙没有继续说,但意思很明显,因为水军三卫是上直兵马,按理来说不能脱离北直隶才对。
不过对于他的询问,朱由检却道:
“大琉球日后归北直隶直属,朝廷会将大琉球设置为琉球直隶府,设七县,届时水军三卫只需要调一卫回防天津即可,剩余两卫驻扎琉球府。”
说到这,朱由检语重心长的继续道:
“琉球府的开拓,决定了日后水军三卫是否要扩充。”
“你看看这份地图。”朱由检又拿出了一份地图,而这份地图,则是包括了长江以南,到南洋的一份大地图。
朱由检指着台湾道:“这里日后便是水军三卫的重心,日后水军三卫会单独成为一个上直,并且会扩充。”
“诸如吕宋、泥八喇、满剌加、柔佛等地,曾经都有我大明的官厂,而日后这些地方的海域,便是水军的海域。”
“水军三卫要扩充,扩为海军,面向大海。”
朱由检给黄龙描绘了一个巨大的蓝图,并谆谆教导道:
“不要只局限于一个大岛,而是要放眼整个南洋。”
“黄龙、依你之见,如果大明要彻底掌控南海,需要多少兵马战船?”
“额……这……”黄龙犹豫了片刻,才回应道:
“最少需要十个卫,上百艘六千料战船吧……”
“诶!”朱由检一巴掌拍在了黄龙肩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黄龙、不要小家子气,往大点想!”
“额……十五个卫?”黄龙试探性说出口,却不想朱由检直接道:
“不!是二十个卫!”说罢,朱由检就道:
“二十个卫的兵马,战船、运兵、运粮船最少四百艘。”
“黄龙你想想、这么多兵马,都要分部南洋,那自然要在南洋屯垦。”
“吕宋、泥八喇、满剌加等地,大弗朗机和红毛夷已经开垦了不少田地,只要把他们驱赶,我们就能在当地驻军。”
“琉球府的屯垦,实际上就是为了开垦南洋而积攒经验。”
“所以说、黄龙啊……”朱由检双目直勾勾的盯着黄龙,语重心长道:
“琉球府迁移百姓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吧?”
“末将明白了!”黄龙还是不太懂,但他了解了一点,那就是迁移百姓,发粮食和农具、借耕牛和挽马给百姓耕种,是他击退红毛夷后的重中之重。
见他这么上道,朱由检也就不画饼了,随后从曹化淳手里接过一本文册,对黄龙道:
“这文册是我对你们屯垦琉球府后,可能遭遇的一些疾病、难题做的总结,你可以看看。”
“谢殿下。”黄龙接过文册,而朱由检也道:
“你准备何时出发?”
“末将准备初九出发前往登州,随后与沈副总兵汇合后南下,大概五月末抵达松江,六月中旬便可以抵达福建。”
黄龙将自己的计划全部说了出来,朱由检听后也觉得不错,随后转头对曹化淳道:
“粮船都准备好,红毛夷的人数和战船不多,以水军三卫的实力,只要前往澎湖就能将他们击退。”
“粮船在六月二十就必须全部运抵琉球府北部。”
“是……”曹化淳作揖应下,而朱由检转身对黄龙说道:
“这一战结束,若是琉球府屯垦得好,你这个代三卫总兵的代字,也就可以去了。”
“末将必当竭心尽力,以报国恩!”黄龙一听打完就能升官,立马单膝下跪,作揖回应。
朱由检将他扶起后,又对水军三卫的军官们开口道:
“三卫的开拔银都领到了吧!”
“领到了!”众多军官回应,后排的士兵不知道说什么但也跟着吼。
“既然领到了,这次南下就给我好好的打,打出大明的国威出来!”
“杀!杀!杀……”
吼声响彻云霄,估计雷耶斯佐恩估计做梦都想不到,他就是想展现一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力,然后让明朝给他们一块地方做生意,却引来了水军三卫这种恐怖存在的围剿……
------题外话------
下午四点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