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方醒答记者问,《云雀》再出惊喜(1/2)
【这是……喜当爹啊!】
【喜当爹+1】
【像小豆芽这种可耐小棉袄,麻烦给我来一车。】
在满屏幕的喜当爹弹幕中,方醒再添一座奖杯,而且是分量很重的最佳男歌手。
而且,这还不是结束。
接下来颁发的年度最佳作词奖,《青花瓷》再次获奖。
方醒第十次上台,捧起奖杯。
仅仅只是三大金曲奖中的金莺奖,就拿了十个重量级奖项。
简直是横扫金莺奖,是不是后无来者不知道,但在金莺奖的历史上,确实是前无古人。
看到方醒站在麦克风前发呆。
弹幕越发欢乐了:
【这是赢麻了,麻得都不会说话了。】
【跟方醒一届入围金莺奖,真是倒大霉了。入围奖项不少,最后奖杯都进了同一个人的口袋。】
【有一说一,这届金莺奖的评委还行,没有整幺蛾子。该拿奖的歌曲,都拿了。】
【我觉得不公平,最佳编曲奖,竟然没有出现《夜曲》大战《七里香》的名场面,这就很不河里。】
【要是金莺奖主办方真的让《夜曲》大战《七里香》,方醒一个人四五首歌入围同一个奖项,都不需要请其他嘉宾,这颁奖盛典还怎么办?】
【方醒这货,太破坏平衡了,一次出那么多霸榜歌曲,整整一年音乐风云榜榜首看不到其他人的名字。】
【简直可怕!】
【简直可怕+1】
……
金莺音乐盛典还在直播。
天澜文苑中。
陆湘儿和宁小芸津津有味的看着颁奖盛典。
每次方醒上台领奖,宁小芸就忍不住吐槽:“又来了,怎么又是他拿奖,主办方怎么回事?就不能换个人领奖吗?”
陆湘儿指指电视问道:“这次颁的奖是给《青花瓷》的,谁的歌适合抢这个奖?”
“《青花瓷》啊,那没事了。”宁小芸略微一想,这个奖好像只能《青花瓷》拿。
然后没过多久,方醒又上台领奖。
宁小芸继续吐槽:“怎么又来了,要不干脆让他站台上别下来好了。这次是《夜曲》啊,那没事了。”
两个女孩打开视频的弹幕,一边看弹幕,一边看颁奖,乐得前仰后合。
……
与此同时。
盛天尊品的别墅区里。
原本陈文翰是不想关注金莺奖的,但是方醒实在是入围了太多奖项,那入围名单上,方醒的名字占了半壁江山。
因此,今晚金莺奖颁奖盛典,陈文翰还是忍不住打开了颁奖盛典的直播。
陈家已经联合普象唱片、麦林唱片、长鲸唱片,还有潮音文化等多家资本,对金莺奖施压,想要阻止方醒拿奖。
然而,当方醒上台领了第一个最佳编曲奖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年度粤语金曲奖。
年度粤语作词奖。
年度金曲奖。
年度最佳专辑。
年度最佳制作人。
方醒就像是长在台上一样。
颁奖盛典全场都在放方醒的歌。
每一次听到方醒的名字,陈文翰都脸颊抽搐。
明明说好要压一压方醒的,结果就压成这样?
不知道为什么,越是看到方醒风光得意,他越是不爽。
如果没有方醒出现,他本该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上扬名,成为国内着名小提琴家。
可是,《云雀》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云雀》遮挡了让他原本即将绽放的光芒,让他暗澹了下来。
原本,他想要仗着家族的势力,压制方醒,让方醒别那么得意。
可是,现在一个个奖项颁给方醒,眼看就要横扫金莺奖。
陈文翰终于忍不住了,拿出手机拨通陈立鹏的电话:“二叔,不是说要压一压方醒的吗?为什么他还是拿了这么奖?”
电话另一头沉默了很久,才答道:“这已经是压制后的结果,文翰,其实只是一首《云雀》而已,买不到就买不到了,没必要和一个作曲家交恶。
“之前我没有仔细调查方醒的资料,后来让人查了查,这个人的作品有点可怕,这次的事情,还是算了吧。”
很明显,陈立鹏的这段话,其实就是认输了。
对于商人来说,赚钱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陈立鹏能够拿捏一个歌手,那肯定会一步到位拿捏死,可是当这个歌手已经没办法拿捏,那自然是和气生财最重要。
陈文翰沉默不语,直接挂断电话,心中很不甘心,但看着一次次上台的领奖的方醒,心里越来越不爽。
……
金莺音乐盛典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
嘉宾开始陆续退场。
不过获奖的歌手,还不能走,因为现场的媒体记者都围了上来,开始进行采访。
方醒站在红毯上,背后是签名墙,双手捧着十几个话筒。
每个话筒上面,还有各个电视台、视频网站、新闻媒体的logo。
一个个记者开始见缝插针的提问:“方醒,你今晚获得十个奖项,一开始有预料到吗?”
方醒考虑一下,答道:“具体数量没有想过,但有预料到数量不会太少。”
记者继续追问:“拿了十个奖项,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还行吧。”方醒随口回答。
“有人觉得,你用来参选金莺奖的歌曲太多了,下手太狠,不给其他歌手留活路,对这种说法,你是怎么想的?”记者的提问越来越犀利。
这个问题,明显是搞事情。
方醒却笑了笑,答道:“其实我已经很克制了,《少年中国说》和《七子之歌》都没有参选金莺奖。”
这两首歌,确实没有参选金莺奖。
因为这两首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其他歌曲已经足够横扫金莺奖,就没必要用这两首歌来欺负人了。
记者听到这个回答,继续追问道:“这两首歌为什么不参选金莺奖?是有什么原因吗?”
方醒摇头答道:“这个就不需要回答了,懂的都懂。而且,这两首歌也不怕你们断章取义。”
这个回答很霸气,《少年中国说》和《七子之歌》就是这么豪横,已经到了不怕媒体记者断章取义,乱写新闻的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